老字号“良田腊味”演变为“龙舟”腊味
第一章 良田腊味店简介
良田腊味店在梧州开业时间,是光绪二十六——二十七年(1900-1901)左右,店老板名叫庄萝岩,广东番禺人,他专长于腊制工艺,在梧州沙街(今南堤路)绎前码头附近开了一间腊味店,木质黑漆底的金字招牌上书写着醒目的“良田”两字,店门口贴有对联:左边是“腊味专家”,右边是“驰名两粤”,这八个字还印在该店用的包转纸上。这是腊味业在梧州落户的第一家。
民国时期,梧州腊味业有所发展,小南路有仁昌,大南路有广栈,关底(大东菜市)有良如等几家先后陆续开张,而良田巧制的风肠(腊肠)以选料精制作细,色泽鲜明味道正饮誉梧州。
解放前,梧州各大茶楼、酒馆、饭店,如粤西楼、洞天、金陵、浩盛等的买手(采购员)也常来良田开单订货买风肠食用,市内各大平码行(经纪商)逢年过节都常买良田腊肠做送礼佳品,解放前的大东酒家,需用腊肠时,经理余云海,也叫其采购员买良田腊肠用。
关于良田腊肠还有一个趣闻,解放前,河西白鹤山(今珠山)有个英国领事馆的英国官员,他平时喜欢吃良田腊肠,梧州临解放前夕,他出香港了。全国解放后,他还托人到梧州买良田风肠。
良田腊味店,经过解放后的对私改造,公私合营后,店名己不存在,该店的从业人员也先后转为国营企业职工,时任肉食制品厂的腊制师傅庄国礼,便是良田老板庄萝岩的第三代孙子。
第二章 品牌的创立和发展历程
梧州市“肉食制品厂”的前身,是石鼓冲的旧“屠兽场”。几经演变发展,1958年“大跃进”时期,把“屠兽场”改为“肉类联合加工厂”归属市商业局管。1964年又改称“蛋腊加工场”,归属市食品公司管,直到1984年才改称为 “梧州市肉食制品厂“。
70年代前的蛋腊加工场,主要是腊制加工,复制蛋品兼猪、牛屠宰的任务,因场地简陋且是沿用老一套的手工操作加工,故腊肠生产产量低,品种少,当时只有10个品种左右。
70年代开始,当时的加工场主任冯仲带头搞技术革命,在没有技术基础和历史借鉴的情况下,到广东、广西各地参观学习回来后,就凭一台旧式的老虎钳,两条小钢锯和几把铁锤干起来,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,先后研制成功了切肉粒机,配料搅拌机,灌肠机,腊肠打针机,肉粒运送带等一系列机械设备,并逐步修建和扩建了一部分厂房,其中不少修建项目是自力更生,自己动手搞的,当时厂房面积扩大到2500平方米,并装成了一条半机械化的加工腊味流水作业生产线,使腊味产量直线上升。以1972年产量33750公斤和1985年年产量222549公斤比较,提高6.59倍。腊制品种从10种增加到30多种。首创全国机械化生产腊肠的历史。
1985年,肉食制品厂研制成功可食人造肠衣,填补了中国食品工业的科学技术空白。过去,春夏两季气候问题腊肠易变酸变味,不能生产而成为“腊味淡季”,可食人造腊肠衣的成功,使一年四季均可生产色鲜味美的优质腊肠供应市场。
庄萝岩的第三代孙子庄国礼在良田腊味店几度变迁到公私合营后,成为了食品公司属下的商办工厂——梧州市肉食制品厂工人。庄国札自始至终都在腊味生产的第一线工作,70年代开始,担任腊味车间主任兼腊味师傅。
腊肠的正名叫风肠(广味腊肠),风肠在梧州流传已有百年历史,自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,梧州已有“良田”腊肠面世。因它适合两广人口味而流传至今,腊肠的制作方法则因南北地域的口味不同,制作方法也有不同。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人爱吃辛辣味,制作时多以烟熏为主,而两广人爱吃甜味,制作时则以风干、翻晒(火烤)为主,已成流传惯例。
庄国礼师傅在继承了风肠传统制作方法的同时,不断也研究创新,配上厂里的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,突出四个“要”字,选料要上乘,配料要足量,食品要卫生,成品要鲜明。对成品的不定期抽样和送检(送市卫生防疫站)制度,成品检验合格后才出厂,使龙舟牌腊肠的产量和销量全区第一,产品质量QC组也连续三年(1983—1986年)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小组。
为了保证梧州腊味在市场竞争力让腊味有一个响亮的名字,当时肉食制品厂的冯仲厂长向国家商标局申请,将本厂制作的腊肠注册为“龙舟”商标,于1983年6月得到了国家商标局的批准。1998年4月,梧州肉食制品厂建立公司制,成立梧州龙舟肉食制品有限公司,龙舟牌商标转属该公司,良田腊味的传人——庄国礼仍服务于该公司,庄国礼师傅经多年努力,培养了不少能继承良田腊味风味的新一代龙舟牌腊味制作师傅,使龙舟牌腊味保持着百年的良田口味,获得了广西名牌产品、广西著名商标的殊荣。
2003年10月,由于企业改制,梧州日晶食品有限公司收购梧州龙舟肉食制品有限公司,成为民营企业,龙舟牌商标亦随之转属该公司。原龙舟牌腊味制作师傅仍然服务日晶公司一直至今,在改制后,日晶公司获得了“广西水产畜牧行业重点龙头企业”、“梧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”、龙舟腊味被广西消费者协会特定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,2004年通过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(QS)认证。
肉食制品厂腊制品有:龙舟腊肠、海鲜肠、大众肠、牛肉肠、金银仁肠、虾米肠、鸡肉肠,工艺肉饼、腊肉骨、腊豉片、腊头肉、腊碎骨、腊鸭豉片、腊鸭、腊鸭上庄、腊鸭下庄、腊鸭肝、腊鸭脚翼、腊鸭壳、腊鸭肠、腊鸭蛋黄、腊封肉、腊关刀肉、腊肉、腊猪肝、腊瘦肉片、腊猪利等30多个品种,为了适应各消费群体的需要,至2006年止又研制了龙舟牌即食热狗、即食猪肉脯、即食鸡肉脯、即食鸭肉脯、即食鸭掌、即食鸭胗、即食香肠、腊兔、腊鸡、鲍汁腊肠、精瘦腊肠等30多个品种。
第三章 传承百年文化,打造著名品牌
龙舟腊味始建于1900年(良田腊味店)创造人庄萝岩(其第3代孙子庄国礼是原龙舟肉食制品厂腊制师傅),对加工风干腊味的制作方法,要求十分严格,使得其生产销售的腊味甘香不腻,众口皆牌。当时为了形成大的影响力,在店门题写金字招牌“良田”两字,门口两边为“腊昧专家,驰名两粤”的对联,区区的一副对联,不仅记载了梧梧州腊味制作的原始人,还宣扬了产品的知名度。使良田腊味成为人们追求美味的最佳首选。
随着年代的前进,良田腊味店几度迁址,但当年在该店打工的庄国礼师傅(创始人的后代)所传承的腊味制作工艺却没有变,他保持了世代相传的腊味秘方工艺,并将其发扬光大,使产品质量更为上乘。百年以来,良田腊味(后注册为“龙舟”腊味),始终坚持着“诚信为本,品质至上”的企业理念,不断地参与工商部门开展维权、打假,广告宣传等活动,以此来打造品牌声誉。龙舟牌腊昧现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,成为了消费者宴客的美味佳肴及送亲朋好友的佳品。现今,在市场上众多腊味品牌中,龙舟品牌最出名,如消费者到市场去买腊肠,首先就要问老板:这是不是龙舟牌的?
龙舟品牌在广西消费者心中已深入人心,家喻户晓,历经百年沧桑,沉浮几度,龙舟腊昧(原良田腊味) 由一个家庭手工小作坊,发展成广西同行业中最大的生产、销售企业,在广西腊味领域里排第一,并以其实力被认定为“广西著名商标”,“广西名牌产品”。这个品牌创立,是经几代人在秉承传统制作的同时,在抱以“确立诚信为本,实施品牌战略,扩大市场份额”的理念而维护着,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,达到了双赢的目的。
历年来龙舟牌腊肠获奖情况:
·1983年获广西优质产品
·1988年获广西首届消费者喜爱的十佳食品
·1988年荣获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
·1992年获中国旅游购物节旅游商品“天马”金奖
·1994年至2001年荣获“广西名牌产品”
·1988年至2001年龙舟腊肠QS小组获全国及广西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
·2003年获广西著名商标知名产品
·2006年获广西水产畜牧行业重点龙头企业
·2006年获梧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
第一章机构
第一节 行会
解放初期,当时梧州曾有一个牲口同业公会,一个屠宰烧腊同业公会,一个摊贩公会以及一个经营咸、干鱼、水产品的海、咸杂货同业公会。
牲口同业公会:解放初期补报登记属“牲口民业公会”的计有顺成号等24家,共有资金19445万元(旧人民币下同)。当时尚有想歇业而未报同业公会的,计有裕昌、福祥、恒丰、庆丰、天益、万益6家,即共30家属牲口同业公会,均属座商,没有店铺、栏口进行经营,经营品种包括生猪、鸡、猪花、小动物等。
屠宰、烧腊同业公会:屠宰、烧腊同业公会民国期间已经成立,包括经营猪肉、牛肉及烧腊品。其中除较大的几家经营烧腊品的设有店铺门面经营外,其会均设肉案。在肉菜市场摆设进行经营。
民国34年(1945年),同业公会经营烧腊品有4家,民国36年(1947年),经营烧腊品有4家;民国37年(1948年),经营猪、牛肉共有41家。
1950-1951年,经营猪肉网点有52户,经营牛肉的网点24户,经营烧腊品有12户。
1952年,经营猪、牛肉共有48户,经营烧腊品8户。
1953年--1954年上半年,经营猪、牛肉63户,经营烧腊品6户。
摊贩公会:摊贩公会主要是经营蛋、鱼、水盆鸡鸭、狗肉、小动物烧味等小摊贩。至1956年初,申请接受社会主义改造,参加合作化的计有60人。
杂货同业公会:民国中期,梧州水产业的座商、行商、咸鱼栏、鲜鱼栏、咸杂店共有20多家,并设有鱼筏一个,座落在牛屎码头,人员8人。
民国35年(1946年)8月,梧州市成立海咸杂货同业公会。
第二节 私营企业
梧州辟为通商口岸以后,生猪、鸡鸭牲口行业也日趋兴盛,市内出现了3家经营鸡鸭性口的商号,因资金不多,他们除了一部分出售给行商运销香港外,其余的还是在市内供应供应给市民和各饮食店,有时香港畅销价高时,也运一些出口。
民国9年(1920年),市内挑鸡鸭担上街叫卖的小贩就有100人左右。
民国22年(1933年),梧州的性口、山货业发展到118家,从业人员262人,资本40552元,全年营业额949423元(国币)。
民国34年(1945年),经营烧腊业的有“良田”等4家,资金60万元(国币)。第四季度营业额320万元(国币)。
民国36年(1947年),经营烧腊品的有“兴栈”等4家。
民国37年(1948年),经营猪、牛肉的有“黄利栈”等41家,每家从业人员多达2-5人,资金不超过500元,而且是自宰、自运。在市场摊档摆卖,每家每日一般销生猪1-2头,合计每日销生猪50-80头。
1950年,市内经营牲口业的商店有顺成、志成、蛇仔利、生龙、仁成梧、万发隆、满昌隆、广和隆、恒兴、冯华、万生、生记、霍旺记、刘九记、永益、陈东、祥兴、信安、立群、联合、同德、大生、加生、陈厚丰等24家,资金19445万元(旧人民币,下同)。据统计,尚有裕昌、福祥、恒丰、庆丰、天益、万益等6家未登记的,经营品种包括生猪、鸡、猪花、小动物等。经营方式有代购、代销、自营。其中,有些商号如冯华记,以后发展又兼营或经营出口外销香港业务。
1950-1951年,市内经营猪肉的网点,发展到52户,从业人员206人,资金8020万元;经营牛肉的网点24户,从业人员110人,资金4932万元;经营烧腊品12户,从业人员68人,资金11000万元(旧人民币)。不包括中途歇业6户。
1952年经营猪、牛肉共有48户,从业人员230人,资金9278万元;经营烧腊品8户,从业人员36人,资金14648万元。
解放初期,继续经营咸、干鱼货的座商有荣信、同荣、安发祥,从业人员19人,合计资金17043万元(旧人民币),行商咸、干鱼店有至益、和生、敬德、荣泰、信样、福源、合力、仁丰、德香、同德等10家,从业人员74人,合计资金157124万元;代理行商鱼栏有合益、余龙、永生、红安、大成、天成、永成等7家,其中永成鱼栏从业人员8人,合股资金32470万元,当时,属摊贩公会的有黄振泉等48户。
1953年1月至1954年5月,经营猪、牛肉63户,从业人员180人,资金12474万元;经营烧腊品6户,资金14648万元,从业人员28人。
第三节 集体企业
肉食蛋品公司:1955年12月13日,南中市场组成了第一个“牲口合作组”,属初级合作社形式,参加有5人。
1956年3月12日“牲口合作组”增加到104人,改名为“梧州市利群猪牛肉合作商店”,以替国营公司代购、代销及零售为主,设置9个网点进行分销,店内职工实行固定工资。1961年9月,职工工资则改为“独立核算,共负盈亏,按三金:公积金、公益金、奖励金提成死分活值,多劳多得”的工资奖励办法,利群猪牛肉合作商店于1958年改名为“肉蛋合作商店”。自成立之日起一直归国营食品公司领导。1978年,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随着经济政策的改革开放,肉蛋合作商店便逐步退出食品公司领导,成为独立自主,自购自销的集体经济。1981年,“肉蛋合作商店”又改名为“副食品公司”,1983年又改名为“肉食水产公司”,1985年再改名为“肉食蛋品公司”。
1956年,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。2月16日,市内大元、一景、庄记、潘荣佳4家私营烧腊店合并成一个“公私合营肉蛋烧脯店”。合营烧腊店属国营食品公司领导,由国营公司派驻公方代表,其原有私方,从业人员13人留用,合营后的烧腊店仍有4个店经营,货员发展为19人。经清产核资共有资金11392元,核定后,实行10年定息分年支付的赎买政策,到1969年定息支付完毕,合营到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,即过渡到国营商业。
第三章 食品加工
第一节 商办企业
肉类联合加工厂(肉食制品厂前身)是市食品公司属下原有一个厂,1964年改称为“蛋腊加工场”。
1968年冷冻厂建成投产,1984年冷冻厂内制药车间分出,定为“白鹤山制药厂”。
1990年蛋白肠衣厂建成试产。
商办工厂分布市郊扶典晨冲,整个商办工业开发区占地86321平方米。1971年公司工业总产值478万元;1972年759万元;1991年底增至2772万元,比1972年增长了2.65倍。
肉食制品厂 梧州市“肉食制品厂”的前身,是石鼓冲的旧“屠兽场”,几经演变发展,1958年“大跃进“时期,把“屠善场”改为“肉类联合加工厂”归属市商业局管,1964年又致称“蛋腊加工场”、归属市食品公司管,惠到1984年才改称为“梧州市肉食制品厂”。
70年代前的蛋腊加工场,主要是腊制加工,复制蛋品兼猪、牛屠宰的任务,因场地简陋且是沿用老一套的手工操作加工,故腊肠生产产量低、品种少,当时只有10个品种左右。
70年代开始,当时的加工场主任冯仲带头搞技术革新,在没有技术基础和历史借鉴的惰况下,到广东、广西各地参观学习回来后,就凭一台旧式的老虎钳,两条小钢锯和几把铁锤干起来,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,先后研制成功了切肉粒机,配料搅拌机,灌肠机,腊肠打针机,肉粒运送带等一系列机械设备,并逐步修建和扩建了一部分厂房,其中不少修建项昌是自力更生,自己动手搞的,目前厂房面积扩大到2500平方米,并装成了一条半机械化的加工腊味流水作业生产线,使腊殊产量直线上升。以1972年产量33750公斤和1985年年产量222549公斤比较,提高6.59倍。腊制品种从10种增加到30多种,首创全国机械化生产腊肠的历史。
1985年,肉食制品厂研制成功可食人造肠衣,填补了中国食品工业的科学技术空白。过去,春夏两季因气候问题腊肠易变酸变味,不能生产而成为“腊味淡季”,可食人造肠衣的成功,使一年四季均可生产色鲜美味的优质腊肠供应市场。
肉食制品厂内还有烧卤味加工场,每天生产新鲜美味的烧卤味上市供应,一般情下每天都有20多个品种面市,年产量约100吨左右。
肉食制品厂内还有烧卤味加工场,每天生产新鲜美味的烧卤味上市供应,一般情下每天都有20多个品种面市,年产量约100吨左右。
肉食制品厂腊制品有:龙舟腊肠、海鲜肠、大众肠、牛肉肠、金银仁肠、虾米肠、工艺肉饼、腊肉骨、腊豉片、腊头肉、腊碎骨、腊鸭鼓片、腊鸭、腊鸭上庄、腊鸭下庄、腊鸭肝、腊鸭脚翼、腊鸭壳、腊鸭肠、腊鸭蛋黄、腊封肉、腊关刀肉、腊肉、腊猪肝、腊瘦肉片、腊猪利。烧卤味品种有:烧肉,叉烧、炸肠头、烧乳猪、烧排骨、白云猪手、烧肠、卤猪利、五花叉烧、卤肠头、卤头肉、烧鸭、卤鸭、烧鹅、烧鸡、白切鸡、豉油鸡、卤鸭脚翼、炸凤爪、卤鸭肝、卤鸭肾、卤鸭腿、卤碎肉等51个品种。
肉食制品厂现有职工近200人,旺季时昼夜两班生产。至1988年底工业总产值106万元,面定资产总值:46万元;固定资产净值:29万元。
*名优产品——龙舟牌腊肠简介
腊肠的正名叫风肠(广味腊肠),风肠在梧州流传已有近百年历史,自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,梧州已有“良田”腊肠面世。因它适合两广人口味而流传至今,腊肠的制作方法则因南北地域的口味不同,制作方法也有不同。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人爱吃辛辣味,制作时多以烟熏为主,而两广入爱吃甜味,制作时则以风干,翻晒(火烤)为主,已成流传惯例。
龙舟牌腊肠继承了风肠传统的制作方法,加上有一套严格的操作规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,突出四个“要”字,选料要上乘,配料要足量,食品要卫生,成品要鲜明。对成品的不定期抽样和送检(送市卫生防疫站)制度,成品检验合格才出厂。龙舟牌腊肠的产量和销量 1985年仍占全区第一,该厂的质检QC组也连续三年(1983一1985年)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小组。
龙舟牌腊肠1983年获自治区优质食品奖,1984年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,1987年获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,1988年再获自治区优质食品奖、同年又获广西首届消费者喜受的十佳食品之一。